人首先是生物的人,然后才是社会的人。人从生命之始便具有生物学特征,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,经过学习和工作的历程,才逐渐变成社会人。在犯罪学中,探究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,最初是从生物学角度展开研究,然后过渡到以社会学为研究视角。 19世纪中后期,被誉为“现代犯罪学之父”的意大利精神病学家切萨雷·龙勃罗梭(Cesare Lombroso)创立了犯罪人类学理论,即早期的犯罪生物学理论。 龙勃罗梭于1858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,担任过军医、狱医、大学教授、精神病院院长等职务。龙勃罗梭的犯罪人类学理论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《犯罪人论》中。龙勃罗梭对士兵的文身等身体外貌做过观察研究,在监狱收集了大量的犯人资料,对死刑犯人的尸体做过解剖研究,对精神病人做过人体测量研究,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天生犯罪人学说,阐明遗传与犯罪的关系,强调生物因素对犯罪具有直接决定作用。 犯罪是天生的? 龙勃罗梭认为,犯罪是天生的,犯罪人从出生时起就有犯罪性,生物因素对犯罪的产生具有决定作用。天生犯罪人有异于常人的身体特征,具有退化痕迹和隔代遗传的返祖现象,是文明时代的野蛮人、原始人。龙勃罗梭的犯罪学说一经提出,就引发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和强烈反驳。随后,研究者们展开了孪生子、犯罪家庭、养子女、染色体等方面的实证研究。基本结论是,犯罪虽然具有遗传性,但遗传程度大大减弱,因而不再坚持犯罪的生物决定论。此外,学者们也通过观察和统计分析,对体型与犯罪关系展开研究。学者们区分了几种典型的体型:瘦长型或无力型、健壮型或运动员型、肥胖型及发育不全型。不同体型的人,在开始犯罪的时间、进行的犯罪类型和是否再犯等问题上具有不同的特征。故成语中的“贼眉鼠眼”、“凶神恶煞”常用来描述犯罪人的体型特征,而“慈眉善目”则用来形容好人。 14~25岁年龄段更易犯罪 人的年龄可以划分为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,犯罪学上的年龄一般指的是生理年龄。年龄因素对犯罪的发生有重要影响。人的年龄阶段可以分为青少年、中青年和老年。青少年时期一般指14—25岁的年龄段,中青年期一般指25—60岁,老年期一般指60岁以上。从生物学角度,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和成长阶段,认知能力低,好奇心、模仿性、逆反心理强,容易冲动,自制力差。老年人对情绪的自我控制力强于其他年龄的人群,面对各种冲突会更加理智。老年人的体力下降,也会大大减少其暴力犯罪倾向。 而从犯罪率上看也正是如此,三大年龄段的犯罪率和犯罪数量呈金字塔状分布。青少年犯罪在犯罪总量中占有的比例最大,居于金字塔的塔基。老年犯罪的发生率最低,处于金字塔的塔顶。据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,2007年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七成以上。 由于青少年比老年人更有体力,所以实施暴力犯罪的几率也就更高。青少年犯罪主要涉及抢劫、伤害、强奸、杀人、盗窃等类型。中老年人因身体素质关系,一般不会采取暴力手段实行犯罪,而是利用被害人缺乏反抗能力以及人们对老年人的同情心实施犯罪,比如选择老幼病残妇等弱势人群。老年人多实施诈骗、猥亵和奸淫幼女等财产犯罪与性犯罪。而中青年犯罪的类型广泛,几乎涵盖了各种犯罪类型。 性别:女性犯罪没那么简单 性别是人的自然属性,也是一种生理现象。男女两性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异,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性别差异,表现在犯罪率、犯罪类型和犯罪方式等方面。 |
|
|
|